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怀揣着不同的想法,对异性往往有着不同的偏好。就像我:
初中高中的时候,喜欢长得帅、学习好、篮球打得好的男生。
上了大学开始喜欢脑子好、有能力、说话字正腔圆的男生。
后来,开始欣赏能做一手好菜、open-minded、幽默且沉稳的男人。
理想型总归是理想,和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套用我闺蜜的一句话:“有时候遇到了就是遇到了。虽然他/她并不完全符合你的期望,但你真的喜欢上他/她了,那些条条框框也就抛之脑后了” 我觉得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只要那个人符合你大部分的要求,其余小部分的也就不重要了。
现在的我,希望遇到个有感觉且聊得来的男人。
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挺抽象和高难度的。首先,有感觉并不一定聊得来。因为有感觉往往是被外表(如身材长相穿着),或内在(如谈吐涵养),或由内而外(就像怀着乐观生活态度的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气质所吸引。说直白一点,就是这个人能让你产生心理或生理的冲动。聊得来就更难了。并不是说有着相似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人就一定能聊得来,反而有时候背景和文化的差异还能带来很多可以深入交流的话题。另外聊得来追求的是一种的默契。而默契能涵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周末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自己从初恋到现在这十多年里,男朋友换了不少,但是没有一个是在一起过过情人节的。最长的恋情也没有超过6个月的。这些朋友尺度都挺开的,所以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惊讶。
我总结了下,自我感觉主要是我不停换地方,其次就是感情太随性了。
在我交往过的男朋友里,都是一/二见钟情,没有日久生情的。在感情方面,我喜欢依着自己的感觉走下去。因为我觉得那种强烈的互相吸引的感觉,是能支撑两个人走下去的主要动力。
我总结了下,自我感觉主要是我不停换地方,其次就是感情太随性了。
在我交往过的男朋友里,都是一/二见钟情,没有日久生情的。在感情方面,我喜欢依着自己的感觉走下去。因为我觉得那种强烈的互相吸引的感觉,是能支撑两个人走下去的主要动力。
有个朋友曾经要我在他的英文blog上写一篇关于东西方人在感情问题上的差异的文章。其实我觉得这个差异可以概括为五个字“理性和感性”。
也许我的看法比较片面。在我所认识的朋友里,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先很理性地考虑双方是不是适合(性格、家庭背景、学历、经济条件等等)、有没有长久发展的可能,才决定要不要追或者接受。非诚勿扰这个相亲节目已经全面地呈现了这一点。有时候看到一些人开出的条件,觉得挺搞笑的。而我所认识的外国朋友,大多数都是在有好感的基础上开始date(我感觉date比较像中国人正式恋爱的初期), 相处一段时间以后看是不是合得来再决定要不要in a relationship,然后才考虑如何想办法长久地待一起。相处不来的就做拉到,反正再见面hang out也不会尴尬。当然,我还有些朋友是压根就不想in a relationship的。
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感性一点,因为适不适合,要相处了才知道。
也许我的看法比较片面。在我所认识的朋友里,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先很理性地考虑双方是不是适合(性格、家庭背景、学历、经济条件等等)、有没有长久发展的可能,才决定要不要追或者接受。非诚勿扰这个相亲节目已经全面地呈现了这一点。有时候看到一些人开出的条件,觉得挺搞笑的。而我所认识的外国朋友,大多数都是在有好感的基础上开始date(我感觉date比较像中国人正式恋爱的初期), 相处一段时间以后看是不是合得来再决定要不要in a relationship,然后才考虑如何想办法长久地待一起。相处不来的就做拉到,反正再见面hang out也不会尴尬。当然,我还有些朋友是压根就不想in a relationship的。
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感性一点,因为适不适合,要相处了才知道。
我一个要好的美国女生朋友曾经在安慰另一个朋友的时候说到:“Don't be scared of being hurt. You loved, being hurt then moved on. Even though you felt a lot of pain after the breakup, you learnt the lessons and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
最后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一句话。 "Single is simple, double is trouble, triple is terrible"
Happy Valentine's day to you al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