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7, 2009

当两个好朋友爱上了同一个人


一次跟cici上完爵士课回去的路上,cici突然感慨起来:“你看我们在一起都四年多了,喜欢的东西又很像——幸好我们没有喜欢上同一个男人呀!”

我笑着附和到,“是啊是啊,要是有个男人夹在我们中间还指不定会怎么样呢。”

“那——如果我们喜欢上了同一个男人,或者说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喜欢上了同一个男人,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抛过来的时候,有个过往画面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说到:“我会去问那个男的心里究竟喜欢谁。如果喜欢的是我,我就去争取;如果喜欢的是另一个人;就放弃,祝福他们幸福。”

“可是你不觉得,无论那个男人选择了两个好朋友中的谁,另一个人都会很受伤的吗?”cici看着我,“如果是我,不管有多喜欢那个男人,我都会选择放弃。”

……




对于我来说,朋友中意的男人是被排除在视线之外的,甚至是刻意保持距离的。

女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敏感而微妙的;有时候仅仅因为男人对其他女人的一句不经意称赞,也会掀起女人心中猜忌的涟漪。而这种猜忌情绪,大多是来自于对自己或是那个男人的不确定。

面对这种尴尬的情境,男人习惯于去问,女人习惯于去猜。

当从男人身上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量时,女人则会转向这个潜在三角游戏的另一个女主角——自己的朋友。

因为朋友的关系,也碍于友情的基础,很少女人回去直接询问;她们会用自己无比间接的方式来确认心中的答案,或是“警告”自己的朋友不要陷入游戏。

作为回应,聪明的女人会赶紧撇清关系故意撮合那个猜忌的女人和糊涂的男人;笨女人,只会让自己同时输掉友情和爱情。

所以,无论爱情游戏结局是好是坏,友情都有了无法弥补的伤痕。



我以上说的都是没有真正成立的三角关系,但是,当“两个好朋友爱上了同一个人”的恶俗电视剧情节真正发生时,一定会有人输得遍体鳞伤,特别是那个“多出来的人”。

当我以受伤者的角度去思考cici那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选择放弃的那个人原来是如此重视友情!

这种奇特的三角爱情游戏屡屡发生在我们周围,大多数人还是把爱情凌驾于友谊之上,把所谓的Mr/Ms Right凌驾于好朋友之上。我也是个自私的人,而cici的选择愈发衬托出我的贪婪与虚荣。

回头想想,过往的感情都是悲剧收场,而每次陪在自己身边度过那些阴郁日子的,都是那些好姐妹。我所有的朋友里,异性好像要多于同性;而真正走进心里的,还是那几个直率的女孩子。这种同性之间珍贵的友情,如果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吧!



在一切想通之后,我给cici发了条短信:“如果哪天我跟你喜欢上了同一个男人,我也会选择退出的。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如果是别的女人,大概我还是会去争取吧!呵呵”

“哇!我真的好感动啊!如果我们两个都放弃了,那个男人不是没人要了啊!?哈哈。"

"是啊是啊!就让那个男人见鬼去吧!呵呵”

"不过,这件事情永远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因为我们之中的另一个人一定会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好好祝福另一个人的。不是么?”



January 20, 2009

家庭主妇式的生活

放假回家后,我俨然过起来了家庭主妇式的生活。
虽然很偷懒,没有完成每日一菜的宏伟目标
但是从买菜洗菜到做饭打扫,我还是稳扎稳打沿着预定的轨道方向前进。。

今天早上终于在9点之前起床了
(不好意思,平时都要睡到个大中午的。。)
妈妈说外婆中午要过来吃饭,家里菜不够
我义不容辞地首次担当起了买菜的重任

于是,我骑着妈妈的小电动车奔去菜市场买了一篮子菜回来
哦~应该是一大袋子,现在都没人挎着篮子去买菜了。。。
不知道我是不是穿得太不像去买菜的了
总有人很奇怪地看着我。。。囧
我小时候就不太会说方言,也不习惯跟生人说方言
这几年在外面听的都是武汉话,方言说得愈加不着调了。。
估计卖菜的小贩也被我弄得很囧。

今天本来想勇敢尝试下水煮鱼的,
结果只捞到个帮我父亲大人打下手的岗位。。= =
我这几天做了好多菜啊!最成功的就是昨天的小炒牛肉啦~
可惜我当时太饿了,忘了拍照留念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私房菜了。

这是我第一个无所事事的寒假
以前不是准备考试就是忙着别的跟学习有关的事情。
虽然现在我也不是完全的无所事事
但是总算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啦~
除了有晚上10点前必须到家的门禁。。= =

我发现我真的不适合搞学术啊!
跟学术不相关的东西我都喜欢——
画画、跳舞、弹琴、做饭、手工我都好喜欢做得好开心啊~
今天整理房间的时候,还翻到了初中的素描练习
小时候我报过好多培训班啊
只可惜当初最擅长的画画和弹琴都没坚持下来。。哎哎

最后wish一下我早日摆脱三无的生活~
oh offer~offer back back home!
最好是master的给我发offer
嘿嘿






January 14, 2009

申请过程中的感悟(二)- Reverse Culture Shock


Reverse Culture Shock这个话题其实我一直有点避讳。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了,如果表述得不够清楚和客观,很容易就背上“崇洋媚外”的骂名。但是上次@culture preparation的时候,nick提出来了,后来又跟他小讨论了一下,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讲一下的。特别是对于即将要出国或回国的同学们。

我首先要说明一下,这篇文章我不是在抱怨什么,而是在用真实详尽的例子告诉你们我的切身体会!还有怎么去克服这些问题!想骂我的到心里暗骂就好了,不要到我帖子下面留言进行人身攻击!当然~客观的讨论还是很欢迎的。

Wikipedia上对于reverse culture shock的定义是:

Returning to one's home culture after growing accustomed to a new one can produce the same effects (of culture shock) as described above, which an affected person often finds more surprising and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s the original culture shock.

我觉得,在国外长期生活过的人应该对这个有很深的感触的。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还是在Mitbbs上的一篇女海龟的帖子。帖子主要内容就是讲女主人公在美国完成学业并工作两年后归国,遭遇到了工作方式,处事原则,感情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的不适应。那篇帖子里用的还不是reverse culture shock这个名词,而是ADVERSE culture shock。可见,她对于归国后的现实状况是多么地不满意。。。

当时我还在波兰实习。在我回国前的某天,Betty跟我说,她刚从土耳其实习回来的时候,特别不适应,花了好一阵子才调整过来。当时我就挺担心的,Betty还只是出国2个月,我在波兰都住了快半年,那这种reverse culture shock效应岂不是要更严重?!幸运的是,我已经提前作好了心理准备,打算沉着面对并努力克服这种不适应性;不幸的是,我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reverse culture shock。。。

首先,我太习惯每天飚英文了,习惯到回国后说中文的时候总免不了夹带英文。。囧 这一点遭到了cici,贾大妈等人的强烈BS!其实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有些概念第一次接触到的时候是通过英文,结果养成了英语的思维习惯,直接造成后来每次提及的时候就直接说英文。而且英文在时态和指代的表达上较中文更为简洁,我有时候就不经大脑地把英文飚出来了。。


其次,是生活环境。虽然波兰不是一个特别发达的国家,但是波兰真的比武汉干净和安静太多了。习惯了在波兰每天准点准分到达的公车(因为公车站都有时间表,标明了哪列车几点几分到站,误差一般不超过2分钟),回到武汉要漫无边际地绝望等公车让我特别烦躁。波兰很干净,路上垃圾很少(当然不排除有喝高了的人乱扔酒瓶的情况。。),公共场所也很少有人大声喧哗(不排除人口少的因素。。),武汉,恩,不说大家也都知道。另外,在波兰的时候,宿舍不熄灯不断网还有厨房,party又多,大家玩起来都超开心的。回到武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日程里几乎都没有出现过party这个词,喝酒和去club的次数也少得可怜。连国外的朋友都在facebook上面问我:monica, why are you living so queit in China? 囧

接着,是沟通方式。刚回来的时候,有些人觉得我说话有点冲。其实,我只是说话比较直接而已。实习的时候,Aneta(上司)问过我,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我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你准备怎么去做?有些问题你应该当面跟我说清楚的。我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Aneta也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我曾经在办公室被她劈头盖脸地大骂,甚至被她骂到躲进厕所里哭——尽管我私下的关系跟她是非常非常好的。这个是工作,另外在国外跟朋友的相处也是一样的,大家习惯比较直接的表达:比如,有人邀请你去party或者有事情找你帮忙,如果你不想去或者不想帮忙,可以直接说出来,没必要找什么借口去搪塞别人,也不用担心别人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拉长了脸。。。好吧,我承认,回来以后我开始极度不适应拐弯抹角、含蓄内敛的沟通了。。。

再次,是助人方面。我们中国人普遍来说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很审慎的,对于陌生人,只有少数人会主动伸出援手。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观点太片面,但是我在波兰的半年里,遇到了太多热心帮助我的陌生人。其实我在波兰遇到了很多乱七八糟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所以我特别感激那个在我第一天正式上班但坐错公车的时候免费开车载我到公司门口的大胡子波兰大叔;特别感激那个在我找错火车站的时候带着孩子还开车把我送到很远的另一个火车站的年轻爸爸;特别感激那个在我熬夜等车的时候送我免费咖啡的加拿大大叔;特别感激那个看我行李太重提不上公车而跑过来帮我提行李的公车司机…… 回国的那个寒假,我一个人背着背包拖着箱子提着行李踩着泥泞不堪的积雪经过武昌火车站(那时候还在兴建)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来帮我,无比绝望。。。

最后,是对女生的关怀方面。国外男生也分对女生特别gental和一般gental的,但是基本上都要比国内男生做得好。这样说吧,只要出去吃饭,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一堆人,男生都会抢在前面帮女生开门让女生先进去,我从来都没自己开过门;看到女生拎着重的东西,男生都会主动帮忙提的。我明白这个情况是基于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所以我也无所谓,只不过在国内有人主动帮我的时候会特别感动。。。


然后说说nick对于reverse culture shock的感受。nick之前在日本做过一年的长期实习,他说刚从日本回澳大利亚的时候,非常不适应——特别是在跟朋友的相处方面。他认识到自己和老朋友之间的分歧多了,他的解释是,i changed, but they are still the same. 这点我也满认同的,毕竟一年的时间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我以前看到论坛上有人说,很多留学生出国以后就信教了,开始还满不以为然,后来我渐渐理解了,其实每个人在孤独和无助的时候都需要一点点信仰力量的支撑。。。

上次去CS版聚的时候,遇到了一对海龟夫妇。女生当时感慨了一下现在的国内物价还有RMB的购买力,说100美元能买的东西太多了,可回国后100RMB没买几样东西就用完了。我想,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这种回国后的不适应都是普遍的吧!



说到怎么去克服reverse culture shock,我的答案只有两点:时间和摆正心态。

当我发现reverse culture shock给我带来的骄躁情绪严重地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后,我开始给自己做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很无所谓的,努力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亮点,同时告诉自己要坦然客观地面对种种文化差异。

话说回来,其实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看你如何去冷静看待它。如果只是一味地放大自己本国的文化亮点,难免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如果一味放大外国的文化亮点,那恐怕就要成为真正的崇洋媚外了。吸取不同文化的精髓,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才是正确的选择。


下面这个是在网上google出来的,需要的可以免费拿去
我不收中介费。。。
=============================================


Tips for dealing with reverse culture shock

o Re-establish relationships
People you were close to when you left, even those you remained in close contact with, will be separated from you by the unique experiences you have had in each other's absence. However, this separation is certainly not permanent, and new experiences can make for some very interesting conversation. Just keep in mind that since both of you have changed, you won't necessarily interact in the same way.

o Share your experience
Since only you have had your experience, there is no possible way that anyone can fully understand what you have gone through. While people will be interested in what you did abroad, nobody will be quite as interested as you - despite your amazing storytelling skills.

o Readjust
Fitting your new life into your old one can be frustrating. Since every country has a unique approach to life, it can be difficult if you're used to operating within your host country's cultural mode, or have made that approach to life a part of you, to return to your home country where the rules are different. It's easy to become frustrated with aspects of your homeland culture that no longer make sense to you. Try to keep things in perspective. Bear in mind that every country has its flaws and its strengths.

o Guard against the"grass is greener" syndrome
Returning home is wonderful in so many ways. You can talk to family and friends without a phenomenal fee, you can eat at your favourite restaurant, sleep in your own bed, and whatever else you were looking forward to doing. However, there is always the danger of falling victim to the "grass is greener" syndrome. Just as it is possible to dramatize the glory of your return home, it is also possible once you've returned home to over-romanticize your experience abroad. Life is never cookie-cutter perfect. Home is not the impenetrable haven you might remember at times, and life would still not be flawless, even if you are back in the host country you left behind.

o A few more things that might help
Talk to other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 keep in touch with those you met abroad, use the emotional momentum to continue cultural interactions (check out on-campus groups like Frien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cholars), and be patient with yourself and others. Savour the rare privilege of having two "homes"!





December 25, 2008

Merry Christmas


也许在除旧迎新的日子里,大家都习惯于总结即将逝去的一年。


昨天通宵回来一直睡到下午快6点才起来,脑子觉得很涨,什么事情也不想做。然后开始翻开自己很早以前的日志。


2004的平安夜,

不记得做了什么了。没有记录也无从考证。不过应该是待寝睡大觉。


2005的平安夜,

在洪山广场看着绚烂的焰火,拨通了他的电话,正式挥别了一段感情。


2006的平安夜,

还是待寝室谁大觉?


2007的平安夜,

在一个好朋友的家里过圣诞,收到了好多贴心的礼物。午夜在教堂做完祷告然后回去跟别人开怀聊天喝到烂醉。


2008的平安夜,

踩着双超级无敌高的高跟鞋去vox,然后扯着破嗓子通宵K歌。


在翻看以前日志的时候,发现很多曾经非常在乎的事情,都变得云淡风轻了。

不知道是不是熬通宵的关系,眼睛一直很涩不停流眼泪。


昨天K歌的时候收到L的短信:我还是输了,忍不住给他发了短信。

然后我说:其实没有谁输谁嬴,一切都能放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