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8, 2009

磨合

今天挑了双红色高跟鞋跟cici出去逛街,结果却踩着一双廉价的泡沫人字拖回来的。

那双红鞋是众多鞋子中我自认为最漂亮的。

但是鞋子有点打脚,第一次穿出去的时候,小指被磨得起皮了,红肿了几天才好。

我告诉自己,等多穿穿几次,磨合脚了就好了。


今天准备出门的时候,本来穿着帆布鞋的,但是犹豫了半天,还是换了那双炫目的红色高跟鞋。


可是有时候,磨合,仅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虽然鞋子很漂亮,自己很喜欢,但终究不合脚。

虽然鞋子不合脚,但又因为贵,才舍不得抛弃。

直到脚被鞋子磨破了皮,磨出了水泡,实在走不了路了,才不得不换了双舒服又廉价的人字拖回来。


想起了之前看过Isa写的《磨合》,从对一双鞋的恋恋不舍,到最终的无奈放弃,每个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吧!


有些人,就跟鞋一样。

看上去,炫目,张扬,耀眼;当自己以为找到了dream shoes的时候,却没意识到是不是真的适合。

试鞋的时候,以为尺码对了就够了。

在旁人羡慕和赞许的眼光中,也想当然地去坚定自己的选择。


然而,有些鞋,无论你怎样费劲心机去磨合,都是无用的。

所以,只有当脚被鞋磨到鲜血淋漓的时候,才能学会忍痛放弃。





烟,和那些女人(三)


那次接到haha的电话,说她一个人,想找个人陪。


haha是我小时候的玩伴。
当我们都还是小屁孩的时候,
总是趁放学的时候一起颠簸着自行车跑到离学校不远的一家店去吃米粉。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简单而快乐的。

在中间断了很多年联系,十年后再次遇到她
没想到她已经是领了证的人了,肚子里的孩子也快2个月
满脸笑颜,幸福无比



那天接到她的电话,是在我们重逢的之后几天

我刚走进包厢,就闻到了屋子里弥漫的呛人烟味
——对于第一次看到她抽烟,我还是非常惊讶的
她抽的是很霸道的男士烟,焦油味呛鼻
包厢里灯光昏暗,她忽明忽暗的烟头仿佛也缠绕着无端的愁绪。

我夺过她手里的烟,在烟灰缸里掐灭了
“不要抽烟,对孩子不好的。你——发生什么事情了么?”
“你让我再抽完最后一根吧!”
我没有拦她,因为她是个比我还倔强的女人。

然后,她开始讲述她和他的故事,她和他的矛盾,她和他因为第三者而出现的感情危机。
haha从头到尾都没有哭,但是手不停地在烟盒上不安地摩挲着。

其实,她放不下的,不是手里的烟,而是心里的烟疤。
其实,烟给她带来的短暂的慰藉,永远都弥补不了心里存在的不安感。
其实,她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5年恋情铸就的婚姻无法如此轻易放弃。
其实,她只是需要一个聆听者。

所以,我静静地听着,在烟味弥漫的包厢里,在那个几乎要把我眼泪呛出来的故事里。

to be continued....




May 2, 2009

烟,和那些女人(一)(二)

(一)

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女人抽烟,是在莫斯科转机的时候。

“这个女生很酷啊!”,Lizzie拉了一下我。
于是,我顺着她目光的方向望过去。

在空旷的候机大厅里,我们座位的隔排,
有个消瘦的年轻女人蹲在垃圾桶旁边缓缓地吐着烟圈。
——
烟很细长,典型的女士烟。
她很瘦,即使蹲着还能看出她漂亮修长的腿。

那是莫斯科的夏天,白天特别长。
晚上8点的样子,机场外的天空却是夕阳染红的景象。
自然光映衬着她漂亮的侧面,很挺的鼻子,
还有,氤氲的淡淡烟雾。




(二)

第一眼见到Ana的时候,就被她左耳一圈闪闪的耳钉给吸引住了,
然后才是她漂亮脸。

那次一起去pub,她说想抽根烟,待会再进去。
然后我才知道她是抽烟的。
我靠在墙旁边,静静地看着她掏出打火机和细长的女士烟,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
她笑着问我,"Do you want to try it? it's light, and it tastes like....like ginger!"
我想了一下,然后接过来,轻轻地吸了一口。
“No....I think it should be Mint taste!”
然后我们两个对视着大笑。

相处以后才知道,Ana的性格完全不像她的外表那样特立独行。
她随和,亲切,热心。
后来,听说她去了AI。


(to be continued..)


April 24, 2009

Is being too independent a good thing?

the original was posted on ifgogo.com by Monica Gao
http://www.ifgogo.com/324/is-being-too-independent-a-good-thing/

Is being too independent a good thing?

I learnt the trait of independence from my mum, who gave me lessons in person on how to be steely and independent when I was a child girl. Even though we had a lot of quarrels in my adolescence and I was strongly against her dominating parenthood, I eventually turned out to be an independent person – exactly like her, as my dad described.
My mum is a capable woman who can always effectively arrange everything in order. She’s recognized as successful by her co-workers, but pitiful woman in marriage from my stand. I swore that I would never be in the same tragedy like her when she crying heavily on my shoulder and complaining my dad’s coldness. I don’t wanna judging her too much, but the masses of my parents’ problems originated from her hard characters in large extent.
So I always have doubts on IS BEING TOO INDEPENDENT A GOOD THING?
Independence is defined by me as being independent characteristically, economically and emotionally. Characteristically, I always do things on my own (not in study or jobs) if I assure that I’m able to handle them well. In fact, I’m not too shy to ask for help but for the reason of avoiding to be other’s burden. Economically, I get used to make clear with friends in moneys, even with intimate friends. Emotionally, I tried to not get involved in any relationships too much if there seems no future.
Ironically, sometimes It’s hard, and also sad for me to work towards these rules. As I was told by my ex that he felt like I didn’t need him by my side because of my strong independence, I felt like something was breaking deep inside of my heart. I didn’t expect that intention of avoiding of being someone’s burden would result in the sense of distance.



remark: The vote regarding "Am i an independent person?"

Obviously, from the above vote on my xiaonei.com page (it’s like “Chinese facebook”), entitled “Am I an independent person?”, majority of my friends (89%) responded YES while the rest 11% considered NO.
“You can’t bear loneliness, can you?”, one of my intimate friends said, ”That’s why I thought you’re not independent enough, especially in the subject of emotions.”
“It’s nature that showing steely side to strangers but weak side to close friends. Take it easy.”
……

Yes, In most cases, I’m indeed an independent person. However, is it a good thing or bad? I’m still not quite sure about it. Or maybe it depends on persons you’ve met – if he/she would appreciate your independence.

April 12, 2009

B-day之甜蜜DIY蛋糕

在小徐同学的推荐下,B-day那天去DIY蛋糕了~嘿嘿

在这里把做法分享一下吧!


步骤一: 把面粉,油,水,蛋黄按比例调好,搅拌成糊状。加入搅成白色泡沫状的蛋清,混在一起继续搅匀。加入少许奶油,放入烤箱烘蛋糕












步骤二: 蛋糕烤好之后,取出,冷却,横切成两层。依据模具的形状,用剪子减去边边



















步骤三: 将蛋糕放入磨具,加入调好的慕斯奶油。两层蛋糕之间可以依口味加入水果:)用勺子压平!压紧!甩紧实!















步骤四: 放入冷冻箱里冷冻少许,然后就可以开始画自己喜欢的图案了=) Oh yeah!























想知道Kevin同学画的究竟是什么吗?嘿嘿



铛铛铛~~铛!!

下面这个就是成果图啦 = =!!!

虽然跟原图和真人出入太大,而且头顶上的那个火红的太阳也看不到了

但是将就着看还满可爱的,呵呵

蛋糕的味道!非常赞哦!






















最后友情提供一下店址:)

DIY蛋糕巧克力玩吧

武汉市街道口新世界百货鹏程国际A座18楼1817室

13545132078

March 26, 2009

Learning from Others

转眼就毕业倒数计时94天了,可是我月初制定的“毕业前计划完成的一些事”却搁置了快一个月了。。。。太有愧疚感了~哎

我一般对两种事情感到非常愧疚:一是答应别人却没做到的事情;二就是计划好要做却没实行或半途而废的事情。

计划好看的十本书,至今才完成了一本半。两个星期前在图书馆借的"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Economics"才翻过一次就一直搁桌子上了。如果说前天主持的讲座算做是计划中“志愿者类型的活动”,那我的罪恶感就要 小一点点了。。= =


恩,说到这次的主持,感触最深的就是Learning from Others了。

之前对这个主持任务还是有点担心的,毕竟从来没有主持过那么正式的英文讲座。特别是金老师一翻言语的狂轰滥炸之后,让我越发焦虑,甚至做梦的时候都梦到自己在背稿子。但是现在想想,还是很有收获的吧!

第一次见到Daphne的时候,觉得跟一般印象中的经理联系不起来。而且她说话温文尔雅,一点也不强势。后来她有提起自己南开信息学的背景,虽然我不知道她仔细认真的作风是源于专业背景还是多年的工作经历,但还是非常意外她几乎把讲座前期的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了。

James给人的感觉非常儒雅。我在审核的时候主持得很不流畅,刘老师提了不少意见。James当时也在场,他就一直笑着对我说,挺好的,没问题。然后开 始拿出笔认真修改我的主持稿-把很多过于书面语的地方改口语化了一点,他还告诉我,其实现在大家都比较青睐偏口语化的主持风格,要我不要太拘泥了。 James走了以后,听Daphne说我才知道,James在墨尔本的某个大学任教20多年,教的是传媒方向;他很后来才进的ericsson,负责的也 同样是传媒方面的工作。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作为VP少有的谦虚、务实还有永远都充满鼓励的温暖眼神。

最后想说的就是那天的主讲人啦。在Mr Treschow被簇拥着入场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他头顶上还有身上闪烁耀眼的光环了!!都差点被刺晕了。。。。。囧。。我注意到他在讲座过程中,眼神照 顾到了现场的每个角落,而且都是直视!我见过很多优秀的presenter,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像他一样地在台上如此自如,意气风发!他由内而外自然散 发的领导者气质让我彻底爱上这个瑞典老爷爷了。。





















好吧,虽然讲座总的来说还算顺利,自己也没出错,但还是有遗憾的。比如自己的临场反应不够,声音的抑扬顿挫(老问题了=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慢慢提高吧。。。

恩,挺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切都很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遥远的忧虑。最近有时候会想,即使最后UD没给我Offer,其实我也很知足了-对于现在拥有的一切。

就像某人的QMD一样:简单而充实的幸福。呵呵



March 15, 2009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Love comes when u r least expecting it......






March 12, 2009

夜.容


女人离开的第二天,窗外的阳光明媚得刺眼。

男人呆在阴暗的屋子里,抽了一整天的烟。


在烟雾缭绕的某个瞬间,男人似乎看到细软的烟雾抽象聚合成女人脸:

扭曲、黯然。

男人不住地流泪,也许是烟太呛,抑或是心太伤。


女人离开的那个晚上,男人去送行。

离别的瞬间,男人温柔地抱住了女人。

从女人脖子和细柔发丝散发出的淡淡香味勾起他的无限怀恋。

曾经一切都是简单美好的啊!


男人的唇开始游离,再两片唇碰触到的时刻,女人主动地回应了他。

他很意外,内心却不可抑制地掀起阵阵狂喜。。。。


突然,女人狠狠地咬了他一口!

他条件反射地想抽回,女人却死死咬住不放!

他开始感到恐惧,口腔竟流淌着血腥的味道!

过往的画面激烈地在他脑海翻滚-

他的承诺,她的笑靥;他的背信,她的乞讨....


又,突然的,女人松开了口。

灯太灰暗,他看不到她的脸,只看到殷红的唇和不住抽动的下巴。


.....

她,转身、离开。





















March 11, 2009

主角和配角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的配角。

最近的两本床头读物分别是《天龙八部》和《 David Copperfield 》。挑哪本,随心情。虽然两本书的故事背景、文化基础截然不同,但是两本书交替着看还是很有感触的。


段誉深慕王语嫣,而她却只惦念着自己的慕容表哥,心中再容不下其他男人。身边的阿朱阿碧风波恶包不同也都没把他当一回事,个个都似是为慕容公子而生。在她的面前,他以卑微的花匠的身份出现,不曾带有大理世子的光环和头衔,也不曾带有慕容公子般的盖世武功和雄心抱负。在她的面前,他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从万众瞩目的主角沦为无闻配角的苦涩滋味。

而 David 被继父送去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的时候,也变相地从主角沦为配角。在破旧的学校里,没有妈妈的温暖关怀,没有佣人的悉心照顾,没有人围着他打转。有的只是糟糕的饭菜和脾气暴躁的老师。


每个人都是如此,都会经历由配角升为主角的光鲜、由主角沦为配角的黯淡。

童话中的 Prince Charming 是万年不变的主角,可是当英气逼人的王子脸上开始爬满岁月的风霜时,他也要渐渐回到自己平静的故事结局吧!

又或许王子眼中的公主在婚后暴露出无数缺点:爱抠鼻屎乱扔袜子不会做饭睡觉打呼,王子是不是依然能把严重发福的她和当初完美无瑕的公主联系在一起 ? 依然爱她?视她为心中永远的主角?呵呵,扯远了扯远了。


觉得很多时候,人应该学会自我调试。
生命的波峰波谷,一叠又一叠。
享受波峰的高潮和忍受波谷的低潮,也许才是对的出路吧!



毕业前计划完成的一些事情

  • 1. 计划毕业前看完10 本书(名人传记类 >= 三本):
  • 《What Asians Should Know About America, From A to Z 》
  • 《数学分析》
  • 《计量经济学基础》
  • 《货币战争》
  • 《David Copperfield 》
  • 其他的没有特别想看的书,准备到时候去图书馆翻翻
  • 如果大家有好建议,可以在回复在下面

  • 2. 计划毕业前去的地方: 凤凰 澳门或厦门

  • 3. 计划毕业前写10 篇有内容、有思想、有深度的英文日志/ 文章。 至少在ifgogo 发两篇。

  • 4. 计划毕业前做3 次兼职,或者参与3 次志愿者类型活动。

  • 5. 计划毕业前把体重减到106 斤,练熟两支Jazz 舞。





Remark: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
















February 7, 2009

当两个好朋友爱上了同一个人


一次跟cici上完爵士课回去的路上,cici突然感慨起来:“你看我们在一起都四年多了,喜欢的东西又很像——幸好我们没有喜欢上同一个男人呀!”

我笑着附和到,“是啊是啊,要是有个男人夹在我们中间还指不定会怎么样呢。”

“那——如果我们喜欢上了同一个男人,或者说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喜欢上了同一个男人,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抛过来的时候,有个过往画面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说到:“我会去问那个男的心里究竟喜欢谁。如果喜欢的是我,我就去争取;如果喜欢的是另一个人;就放弃,祝福他们幸福。”

“可是你不觉得,无论那个男人选择了两个好朋友中的谁,另一个人都会很受伤的吗?”cici看着我,“如果是我,不管有多喜欢那个男人,我都会选择放弃。”

……




对于我来说,朋友中意的男人是被排除在视线之外的,甚至是刻意保持距离的。

女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敏感而微妙的;有时候仅仅因为男人对其他女人的一句不经意称赞,也会掀起女人心中猜忌的涟漪。而这种猜忌情绪,大多是来自于对自己或是那个男人的不确定。

面对这种尴尬的情境,男人习惯于去问,女人习惯于去猜。

当从男人身上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量时,女人则会转向这个潜在三角游戏的另一个女主角——自己的朋友。

因为朋友的关系,也碍于友情的基础,很少女人回去直接询问;她们会用自己无比间接的方式来确认心中的答案,或是“警告”自己的朋友不要陷入游戏。

作为回应,聪明的女人会赶紧撇清关系故意撮合那个猜忌的女人和糊涂的男人;笨女人,只会让自己同时输掉友情和爱情。

所以,无论爱情游戏结局是好是坏,友情都有了无法弥补的伤痕。



我以上说的都是没有真正成立的三角关系,但是,当“两个好朋友爱上了同一个人”的恶俗电视剧情节真正发生时,一定会有人输得遍体鳞伤,特别是那个“多出来的人”。

当我以受伤者的角度去思考cici那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选择放弃的那个人原来是如此重视友情!

这种奇特的三角爱情游戏屡屡发生在我们周围,大多数人还是把爱情凌驾于友谊之上,把所谓的Mr/Ms Right凌驾于好朋友之上。我也是个自私的人,而cici的选择愈发衬托出我的贪婪与虚荣。

回头想想,过往的感情都是悲剧收场,而每次陪在自己身边度过那些阴郁日子的,都是那些好姐妹。我所有的朋友里,异性好像要多于同性;而真正走进心里的,还是那几个直率的女孩子。这种同性之间珍贵的友情,如果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吧!



在一切想通之后,我给cici发了条短信:“如果哪天我跟你喜欢上了同一个男人,我也会选择退出的。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如果是别的女人,大概我还是会去争取吧!呵呵”

“哇!我真的好感动啊!如果我们两个都放弃了,那个男人不是没人要了啊!?哈哈。"

"是啊是啊!就让那个男人见鬼去吧!呵呵”

"不过,这件事情永远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因为我们之中的另一个人一定会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好好祝福另一个人的。不是么?”



January 20, 2009

家庭主妇式的生活

放假回家后,我俨然过起来了家庭主妇式的生活。
虽然很偷懒,没有完成每日一菜的宏伟目标
但是从买菜洗菜到做饭打扫,我还是稳扎稳打沿着预定的轨道方向前进。。

今天早上终于在9点之前起床了
(不好意思,平时都要睡到个大中午的。。)
妈妈说外婆中午要过来吃饭,家里菜不够
我义不容辞地首次担当起了买菜的重任

于是,我骑着妈妈的小电动车奔去菜市场买了一篮子菜回来
哦~应该是一大袋子,现在都没人挎着篮子去买菜了。。。
不知道我是不是穿得太不像去买菜的了
总有人很奇怪地看着我。。。囧
我小时候就不太会说方言,也不习惯跟生人说方言
这几年在外面听的都是武汉话,方言说得愈加不着调了。。
估计卖菜的小贩也被我弄得很囧。

今天本来想勇敢尝试下水煮鱼的,
结果只捞到个帮我父亲大人打下手的岗位。。= =
我这几天做了好多菜啊!最成功的就是昨天的小炒牛肉啦~
可惜我当时太饿了,忘了拍照留念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私房菜了。

这是我第一个无所事事的寒假
以前不是准备考试就是忙着别的跟学习有关的事情。
虽然现在我也不是完全的无所事事
但是总算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啦~
除了有晚上10点前必须到家的门禁。。= =

我发现我真的不适合搞学术啊!
跟学术不相关的东西我都喜欢——
画画、跳舞、弹琴、做饭、手工我都好喜欢做得好开心啊~
今天整理房间的时候,还翻到了初中的素描练习
小时候我报过好多培训班啊
只可惜当初最擅长的画画和弹琴都没坚持下来。。哎哎

最后wish一下我早日摆脱三无的生活~
oh offer~offer back back home!
最好是master的给我发offer
嘿嘿






January 14, 2009

申请过程中的感悟(二)- Reverse Culture Shock


Reverse Culture Shock这个话题其实我一直有点避讳。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了,如果表述得不够清楚和客观,很容易就背上“崇洋媚外”的骂名。但是上次@culture preparation的时候,nick提出来了,后来又跟他小讨论了一下,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讲一下的。特别是对于即将要出国或回国的同学们。

我首先要说明一下,这篇文章我不是在抱怨什么,而是在用真实详尽的例子告诉你们我的切身体会!还有怎么去克服这些问题!想骂我的到心里暗骂就好了,不要到我帖子下面留言进行人身攻击!当然~客观的讨论还是很欢迎的。

Wikipedia上对于reverse culture shock的定义是:

Returning to one's home culture after growing accustomed to a new one can produce the same effects (of culture shock) as described above, which an affected person often finds more surprising and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s the original culture shock.

我觉得,在国外长期生活过的人应该对这个有很深的感触的。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还是在Mitbbs上的一篇女海龟的帖子。帖子主要内容就是讲女主人公在美国完成学业并工作两年后归国,遭遇到了工作方式,处事原则,感情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的不适应。那篇帖子里用的还不是reverse culture shock这个名词,而是ADVERSE culture shock。可见,她对于归国后的现实状况是多么地不满意。。。

当时我还在波兰实习。在我回国前的某天,Betty跟我说,她刚从土耳其实习回来的时候,特别不适应,花了好一阵子才调整过来。当时我就挺担心的,Betty还只是出国2个月,我在波兰都住了快半年,那这种reverse culture shock效应岂不是要更严重?!幸运的是,我已经提前作好了心理准备,打算沉着面对并努力克服这种不适应性;不幸的是,我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reverse culture shock。。。

首先,我太习惯每天飚英文了,习惯到回国后说中文的时候总免不了夹带英文。。囧 这一点遭到了cici,贾大妈等人的强烈BS!其实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有些概念第一次接触到的时候是通过英文,结果养成了英语的思维习惯,直接造成后来每次提及的时候就直接说英文。而且英文在时态和指代的表达上较中文更为简洁,我有时候就不经大脑地把英文飚出来了。。


其次,是生活环境。虽然波兰不是一个特别发达的国家,但是波兰真的比武汉干净和安静太多了。习惯了在波兰每天准点准分到达的公车(因为公车站都有时间表,标明了哪列车几点几分到站,误差一般不超过2分钟),回到武汉要漫无边际地绝望等公车让我特别烦躁。波兰很干净,路上垃圾很少(当然不排除有喝高了的人乱扔酒瓶的情况。。),公共场所也很少有人大声喧哗(不排除人口少的因素。。),武汉,恩,不说大家也都知道。另外,在波兰的时候,宿舍不熄灯不断网还有厨房,party又多,大家玩起来都超开心的。回到武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日程里几乎都没有出现过party这个词,喝酒和去club的次数也少得可怜。连国外的朋友都在facebook上面问我:monica, why are you living so queit in China? 囧

接着,是沟通方式。刚回来的时候,有些人觉得我说话有点冲。其实,我只是说话比较直接而已。实习的时候,Aneta(上司)问过我,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我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你准备怎么去做?有些问题你应该当面跟我说清楚的。我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Aneta也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我曾经在办公室被她劈头盖脸地大骂,甚至被她骂到躲进厕所里哭——尽管我私下的关系跟她是非常非常好的。这个是工作,另外在国外跟朋友的相处也是一样的,大家习惯比较直接的表达:比如,有人邀请你去party或者有事情找你帮忙,如果你不想去或者不想帮忙,可以直接说出来,没必要找什么借口去搪塞别人,也不用担心别人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拉长了脸。。。好吧,我承认,回来以后我开始极度不适应拐弯抹角、含蓄内敛的沟通了。。。

再次,是助人方面。我们中国人普遍来说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很审慎的,对于陌生人,只有少数人会主动伸出援手。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观点太片面,但是我在波兰的半年里,遇到了太多热心帮助我的陌生人。其实我在波兰遇到了很多乱七八糟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所以我特别感激那个在我第一天正式上班但坐错公车的时候免费开车载我到公司门口的大胡子波兰大叔;特别感激那个在我找错火车站的时候带着孩子还开车把我送到很远的另一个火车站的年轻爸爸;特别感激那个在我熬夜等车的时候送我免费咖啡的加拿大大叔;特别感激那个看我行李太重提不上公车而跑过来帮我提行李的公车司机…… 回国的那个寒假,我一个人背着背包拖着箱子提着行李踩着泥泞不堪的积雪经过武昌火车站(那时候还在兴建)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来帮我,无比绝望。。。

最后,是对女生的关怀方面。国外男生也分对女生特别gental和一般gental的,但是基本上都要比国内男生做得好。这样说吧,只要出去吃饭,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一堆人,男生都会抢在前面帮女生开门让女生先进去,我从来都没自己开过门;看到女生拎着重的东西,男生都会主动帮忙提的。我明白这个情况是基于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所以我也无所谓,只不过在国内有人主动帮我的时候会特别感动。。。


然后说说nick对于reverse culture shock的感受。nick之前在日本做过一年的长期实习,他说刚从日本回澳大利亚的时候,非常不适应——特别是在跟朋友的相处方面。他认识到自己和老朋友之间的分歧多了,他的解释是,i changed, but they are still the same. 这点我也满认同的,毕竟一年的时间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我以前看到论坛上有人说,很多留学生出国以后就信教了,开始还满不以为然,后来我渐渐理解了,其实每个人在孤独和无助的时候都需要一点点信仰力量的支撑。。。

上次去CS版聚的时候,遇到了一对海龟夫妇。女生当时感慨了一下现在的国内物价还有RMB的购买力,说100美元能买的东西太多了,可回国后100RMB没买几样东西就用完了。我想,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这种回国后的不适应都是普遍的吧!



说到怎么去克服reverse culture shock,我的答案只有两点:时间和摆正心态。

当我发现reverse culture shock给我带来的骄躁情绪严重地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后,我开始给自己做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很无所谓的,努力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亮点,同时告诉自己要坦然客观地面对种种文化差异。

话说回来,其实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看你如何去冷静看待它。如果只是一味地放大自己本国的文化亮点,难免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如果一味放大外国的文化亮点,那恐怕就要成为真正的崇洋媚外了。吸取不同文化的精髓,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才是正确的选择。


下面这个是在网上google出来的,需要的可以免费拿去
我不收中介费。。。
=============================================


Tips for dealing with reverse culture shock

o Re-establish relationships
People you were close to when you left, even those you remained in close contact with, will be separated from you by the unique experiences you have had in each other's absence. However, this separation is certainly not permanent, and new experiences can make for some very interesting conversation. Just keep in mind that since both of you have changed, you won't necessarily interact in the same way.

o Share your experience
Since only you have had your experience, there is no possible way that anyone can fully understand what you have gone through. While people will be interested in what you did abroad, nobody will be quite as interested as you - despite your amazing storytelling skills.

o Readjust
Fitting your new life into your old one can be frustrating. Since every country has a unique approach to life, it can be difficult if you're used to operating within your host country's cultural mode, or have made that approach to life a part of you, to return to your home country where the rules are different. It's easy to become frustrated with aspects of your homeland culture that no longer make sense to you. Try to keep things in perspective. Bear in mind that every country has its flaws and its strengths.

o Guard against the"grass is greener" syndrome
Returning home is wonderful in so many ways. You can talk to family and friends without a phenomenal fee, you can eat at your favourite restaurant, sleep in your own bed, and whatever else you were looking forward to doing. However, there is always the danger of falling victim to the "grass is greener" syndrome. Just as it is possible to dramatize the glory of your return home, it is also possible once you've returned home to over-romanticize your experience abroad. Life is never cookie-cutter perfect. Home is not the impenetrable haven you might remember at times, and life would still not be flawless, even if you are back in the host country you left behind.

o A few more things that might help
Talk to other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 keep in touch with those you met abroad, use the emotional momentum to continue cultural interactions (check out on-campus groups like Frien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cholars), and be patient with yourself and others. Savour the rare privilege of having two "homes"!